郑国华是宁波市鄞州区法院邱隘人民法庭的人民调解员,朴素干净的白衬衫、和蔼可亲的笑容,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“老郑”。
邱隘法庭所在辖区的矛盾错综复杂,群众常因婆媳失和、顽童斗嘴、邻里矛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,当事人往往带着情绪来到法庭,但是郑国华却总是面带微笑、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,以他独有的手法做好调解工作。
自2010年以来,郑国华经手的调解案件达数百件,调撤率、履行率、对当事人的回访率均达到98%以上,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,也阻止了无数家庭悲剧。 2013年12月,郑国华被宁波市司法局授予“金牌人民调解员”荣誉称号。
无声的“谢谢”
聋哑老人徐老伯今年80岁了,和多数留守老人一样,子女常年不在身边,孤苦无依。今年4月,徐老伯只身一人来到法庭,由于有听觉障碍又不通手语,似乎记忆也出现了问题,一时间接待人员竟无从入手。
看着老人孱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眼神,郑国华主动上前,安排老人在调解室坐下,沏上一杯热茶,并试着与老人沟通。郑国华想,虽然老人听不见,但他独自来到法庭,或许会识字,于是就在纸上写下了问题。果然,老人看懂了,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折叠完好的借条———这竟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,十几万元已是老人一生的积蓄。
借条上清楚地载明了借款过程、借款人、日期等信息,于是郑国华开始替老人誊写诉状,他耐心地边写边问,老人对他问的每个细节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予以答复。两人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令在场的工作人员为之动容。后面的调解进行得非常顺利,债务人与徐老伯约定了还款期限,郑国华为双方制作了调解协议。
几个月后,郑国华前往徐老伯家回访,在他的督促与帮助下,老人已收回了全部借款。两人还是用“你画我猜”的方式质朴地沟通着,但是这一次,徐老伯一笔一划地在纸上写下了一个“谢”字,虽然很难辨认,但却是郑国华见过的最美的语言。
和好的甥舅
中国坊间一直有外甥像舅的说法,甥舅纠纷在亲情案件中所占比例并不大,然而,对于发生纠纷的那个家庭而言,伤害却是百分之百的。遗产继承纠纷往往是最令人心寒的一类案件,它可以让和睦的大家庭分崩离析,从此相见是路人,甚至是拳脚相向的仇人。但是在郑国华眼中,亲情案件却比陌生人之间的纠纷更有切入点。
在小童与5个舅舅继承纠纷一案中,郑国华又一次运用了“亲情调解法”化解矛盾,令甥舅间一笑泯恩仇。2007年7月,小童的母亲及外婆相继去世,留下祖屋一间,小童与5个舅舅因遗产分割问题产生了嫌隙,虽然暂时达成了遗产处分协议,却因舅舅们在办理过户手续时不予配合导致房产无法过户。郑国华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后注意到,双方先前已签订了遗产处分协议,说明他们的关系并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,可以优先适用“亲情调解法”。
首先,他对双方进行了思想开导,分别与小童的5个舅舅单独谈话,引导他们回忆曾经的和睦相处,并在他们的陈述中抓住每一丝温暖的细节,结合邻里及亲属的回忆,进一步从人情伦理角度,引导他们珍视亲情。
在5名被告思想有所转变后,郑国华又告知他们遗产处分协议的法律意义及民法的相关知识,并提醒他们,一旦法院认定遗产处分协议合法有效,双方就有按约履行的义务,否则原告有权申请强制执行。这时,有个别被告在郑国华的劝诫下愿意退让,于是郑国华鼓励他们帮忙劝导其他人,最终双方本着“血浓于水”的伦理观念,相互体谅,相互让步,小童撤回了起诉,5个舅舅也协助外甥办理了过户手续。在后来的回访中,郑国华惊喜地发现,甥舅之间已重归于好,清明时还一起扫墓祭拜先人。
人民调解工作,稳定是第一责任,调解是第一防线。法院的工作复杂琐碎,往往是“上边千条线,下边一根针”,郑国华意识到矛盾化解不能上交,只能落实到基层,用事业心激发调解激情,用耐心、真心换取群众满意,用智慧、经验破解调解难题。
新的一天开始了,郑国华还是那身简单质朴的着装,提前15分钟到达办公室,查看前一天晚上的未接来电并一个个回拨。这名人民调解员就是如此,几十年如一日,用心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。